笔墨在描摹这样一位世纪老人的时候,显得如此苍白。记者一个人的眼睛,也望不穿老人身上承载的厚重的历史。于是,遍访老人的知交好友,希望能窥其一斑。
袁乃驹(77岁,清华大学教授,侯祥麟的学生):老师是个非常热情的人。1950年国庆节,老师和我们一起参加群众游行,他心情异常兴奋。那时他38岁,他穿了一件大红呢衬衫,在我们这些穿着白衬衫的学生中特别耀眼。天不亮我们就从清华园出发,走了几个小时才通过天安门。看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时候,老师像我们一样,激动得挥舞着手臂,高声喊着口号。其实,老师的爱好很广泛,下棋、游泳、滑冰样样精通,据说民族舞也跳得特别好。他还曾经和夫人给我们表演过华尔兹。可是后来因为工作越来越忙,他就把这些爱好都放弃了。
汪燮卿(72岁,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祥麟院士工作深入细致、作风严谨。曾经跟他一起工作过的人都有这样一个感觉:“怕”这个从来不发脾气的老领导。他对工作要求非常严格,每次向他汇报工作前,我都要在他的门口把将要提到的数据、涉及的技术问题再想一遍,否则很可能就会被他问得张口结舌。他也并不批评你,可是那种滋味真的不好受。
我也参加了“可持续发展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侯祥麟经常和我们一起开会,一开就是一上午,他还亲自带领我们几个课题组的组长走访每个专题的专家。90多岁的老人了,从没听过他喊累。
张存浩(77岁,澳门赌场院士):侯祥麟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他成立了侯祥麟基金,以鼓励更多的青年学子投身石油化工行业。上世纪90年代初期,侯祥麟针对当时科技界发生“断层”的危险,着重指出科学基金既可以资助项目,也可以资助人才,进而提出了成立“优秀人才基金”的重要提议。这个建议直接促成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建立,时至今日,已经有1000多人获得了这项基金,其中相当数量的人当选为两院院士。
闵恩泽(83岁,两院院士):侯祥麟是一个战略科学家,他不仅把注意力放在科技研发上,还关注技术的经济性、适用性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节约问题。他在担任石油部副部长期间,大力提倡节约能源,使能耗问题有了很大改观。
2004年3月,在侯祥麟的倡议下,中国工程院召开“建设节约型社会”座谈会。30多位院士共商节约大计。他在书面材料中写道:“在我国人均资源相对贫乏而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要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看来最重要的莫过于建立节约型社会。”
杜祥琬(67岁,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侯祥麟关注的不仅仅是石油化工领域,他胸怀国家科学技术的整体发展。他是中国工程院的发起人之一,现在中国工程院已成为国家工程科学技术领域最高的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承担着国家很多重大咨询项目。
由于学科不同,我和侯老接触得不多。但他平易近人、谦虚谨慎、胸怀家国,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许用两个“三”能概括我对侯老的印象。侯老是受人尊敬的“三老”:杰出的老科学家、优秀的老领导干部、先进的老共产党员。侯老身上有“三性”:他一生追求进步,表现出坚定的党性;他智慧过人、创新性强,具有战略眼光,表现出非凡的灵性;他心胸开阔、品行高尚,其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表现出可敬的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