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副刊专题 > 侯祥麟:红色科学家 战略科学家 > 侯祥麟大事记
侯祥麟大事记
  文章来源: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发布时间:2005-09-06 【字号: 小  中  大   

侯祥麟同志是澳门赌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是国内外著名化学工程学家、石油化工科学家。侯老长期负责与组织领导炼油行业的科技发展工作,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聪明才智贡献给了祖国的石化科技进步事业,为发展我国的炼油科学技术和石油加工工业呕心沥血,敬业勤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炼油技术奠基人 求真务实 真抓实干

侯祥麟自青少年时期就积极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大学时期,他就阅读英译本的《资本论》和《反杜林论》等马列书籍;他曾与同学们拦截火车,到南京向政府请愿要求出兵抗日,并到前线慰问抗日将士。1938年4月,侯祥麟在长沙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投身中国的革命事业。为了缓解抗战急需液体燃料,早在1940年,侯祥麟就在四川以桐油、菜籽油为原料,炼制汽油和柴油。后又在云南用煤低温干馏回收焦油,再从焦油中提取汽油和柴油。此后六十余年里,他与炼油科技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4年12月在党组织支持下,侯祥麟赴美留学, 1948年获化学工程博士学位,后在波士顿麻省理工学院燃料研究室做研究工作。在美期间,侯祥麟积极组织留美学生运动,是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的主要发起人和组织者。他动员了一大批留美中国学者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这些人后来都成为新中国各个学科领域的带头人和骨干力量。

1950年5月侯祥麟毅然舍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工作条件,离美回国。先是在清华大学燃料研究室当研究员,搞人造石油。后又到大连工业化学研究所负责组织炼油科研工作。1954年回北京,先后在石油管理总局和石油部任职,一直担任炼油及炼油科技的领导和管理工作。1955年当选为首批学部委员。

我国的炼油工业主要是依靠自己科技力量和技术发展起来的,这与以侯老为突出代表的一代科技工作者自强不息、团结奋斗是分不开的。

1956~1958年任石油工业部技术司副司长其间,侯祥麟参加了国务院组织的1956~1967年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的制订,负责完成了规划中《扩大液体燃料和润滑剂来源任务》分项的编制,并着手组建炼油科技队伍,参与筹建石油炼制研究机构。现在我国是世界第5位石油生产大国,炼油加工能力居世界第2位。我国炼油工业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侯祥麟长期负责与组织领导炼油行业的科技发展工作,是我国炼油科技的奠基人。

围绕“两弹一机”开展的炼油科技攻关

当时的情况是:

·我国现代炼油工业在初创阶段,技术基础薄弱,石油产品屈指可数。

·原子弹研制急需氟油;导弹研制急需特种润滑油脂;喷气式飞机需要航空煤油做燃料。

·苏联陆续中断对我国各种军用油品的供应。

1960年8月,苏联停止对我国提供3种全氟碳油。当时,我国航空煤油仍全部依赖进口,而国产航煤在试验中造成发动机火焰筒烧蚀。苏共20大后,中苏关系开始全面恶化,苏联单方面宣布中止一切援助。国防建设受到严重威胁,面临导弹、原子弹研制将被迫停止,飞机将因缺油被迫停飞的危急局面。

聂荣臻副总理给余秋里部长写信,要求“现在应迅速、切实地解决这些问题”。

石油部余秋里部长说:再搞不出航空煤油,我把研究院的牌子倒过来挂。

1958年10月侯祥麟临危受命出任新成立的石科院副院长,首先领导140种特种润滑油脂的研制。集中技术力量进行重点攻关,一年时间就完成了102种,满足了国防部门的急需,开创了我国研制国防特殊润滑材料新领域。

侯祥麟组织院内外优势力量进行攻关,并亲自带领科研人员日夜苦干。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反复试验,终于发现硫化物有抑制镍铬合金烧蚀的性能,提出用二硫化碳作为航空煤油的抗烧蚀添加剂,1960年9月解决了国产航煤的烧蚀问题。

氟油的研制工作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进行,毒性大、腐蚀性强、极易爆炸。1962年底,原子弹所需氟油开发成功,质量完全合格。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生产全氟碳油的国家之一。

为了新中国工业的迅速发展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但黑色的石油需要经过炼制工艺过程才能转变成汽油,煤油和柴油。

·1960年大庆油田开发,原油产量迅速增长。

·当时炼油技术落后,不能提供合格的产品。

·国外对我国实行技术封锁,必须自力更生。

1962年侯祥麟参与石油部炼油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提出:尽快掌握关系到汽油、柴油、润滑油生产的流化催化裂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蜡以及有关的催化剂、添加剂等五个方面的炼油技术,称作 “五朵金花”。

通过兄弟单位的共同努力,他带领石科院的职工全力攻关,五项炼油新技术分别于1964、1965年开发成功,使我国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等四大类产品的自给率当时达到了100%。从此我国炼油工艺技术实现重大飞跃,由此开创了独立自主发展我国炼油技术的新局面,并为以后炼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合理利用我国石油资源建言献策

1981年时,我国原油产量已过一亿吨。

但炼油、石油化工、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生产关联企业,没有形成紧密的结合,导致原油利用不合理。

因此,需要整合国内的炼油和石化企业,才能有效利用我国石油资源。

1978年66岁的侯祥麟出任石油部副部长。1982年退居二线后,仍长期担任中石油科技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中石化技术经济顾问委员会的常务副主任。他高瞻远瞩,是我国炼油技术发展的战略科学家。

侯祥麟组织专家研究、论证并主持起草了《关于合理利用一亿吨石油的若干建议》上报国务院。

1982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用好1亿吨石油和组建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进行具体研究。198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

组织领导炼油和石油化工 一体化技术的开发

由于我国石油资源不能提供更多的汽油组分。而生产乙烯、丙烯又需要汽油组分作原料,因此汽油的生产和供应与提供乙烯,丙烯原料就产生了矛盾。

要解决这一对矛盾只能依靠把重质原料裂解为乙烯和丙烯的技术路线。

侯祥麟1986年提出:以重质油为原料,通过催化裂化技术多产低碳烯烃(丙烯和乙烯)的创新思路。建议石科院先进行小试探索。试验出现好苗头后,亲自深入指导,大力扶植。亲自审定了中试放大方案。主持中试结果评议。亲自带队到安庆炼油厂调查研究,提出在安庆建第一套工业化装置,并命名该工艺技术为催化裂解。

催化裂解技术在济南炼油厂首次工业应用成功。世界第一套大型催化裂解装置在安庆石化总厂建成投产。1994年经美国石韦公司代理转让给泰国石油公司,完成了我国重大炼油工艺技术出口的零的突破。

1997年6月75万吨/年DCC工业装置在泰国的 TPI石化公司建成并一次投产成功。

该技术获得中国专利创造发明金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以前我国乙烯生产依赖引进技术,发展受制约。积极推动裂解分离技术国产化。向中石化领导提出了《关于掌握和发展裂解分离技术问题的建议》。经过近5年的努力,两种大型乙烯生产裂解炉开发成功,侯祥麟亲自主持鉴定会。

增产优质柴油、实现重油轻质化的加氢裂化技术是被国外大石油公司所垄断的一项重要炼油技术。侯祥麟1985年向中石化领导提出了《关于加氢裂解和烷烃脱氢技术发展的几点建议》。极力推动加氢裂化技术立足国内。经过多年奋斗,199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套80万吨/年高压加氢裂化装置在镇海建成投产。

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广泛开展学术交流

改革开放的大环境,给我国石油界走向世界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扩大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1979年由侯祥麟组织发起的中国石油学会成立,当选为理事长。先后率学会代表团访问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与国外有关学术团体广泛建立了联系。

1979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侯祥麟任主席。

1983年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了第十一届世界石油大会和常任理事国会议,代表团与大会交涉把“台湾”改名为“中国台北”,维护了“一个中国”原则。

1993年我国在维也纳申办世界石油大会获得成功。1997年10月第15届世界石油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淡泊名利 培养年轻科技人才

1986年侯祥麟获意大利马太依国际科学技术奖。侯祥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当时的意大利总统科西加亲自上台向他表示了热烈祝贺。1987年1月,将2.5万美元“马太依”奖金悉数捐献,用于国家购买国外科技图书的专项基金。

1996年10月,侯祥麟荣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他捐出50万元人民币,设立了侯祥麟基金会,用以奖励从事石油加工专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和年轻的杰出科技人员。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