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高中的一堂化学课,博学多才的化学老师旁征博引,讲起爱因斯坦的质能理论,提到原子里蕴藏着极大的能量,如果释放出来将产生不可想象的威力。生动的内容总是把侯祥麟引入奇妙迷人的微观世界。因为喜欢化学老师,侯祥麟也就不知不觉中将兴趣转移到化学课,并把成为一个化学家当作一生奋斗的目标。
侯祥麟1912年4月4日生于广东省汕头市。在兄弟姐妹9人中,他排行第八。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操持家务。由于家学渊源,他们兄妹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青年时期的侯祥麟一心负笈求学,为事业和理想而奔波,直到1955年43岁时才与在石油管理总局工作的李秀珍结婚,生有2女。
1919年,侯祥麟在汕头入崎碌小学读书。老师是位激进爱国者,每年5月7日国耻日,他都带领学生上街游行,参加各种爱国行动。少年侯祥麟不仅求知欲强,成绩优异,爱国反帝思想也在幼小心灵里扎下了根。
1931年,侯祥麟考取燕京大学化学系。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出于对国家、民族危亡的关切,侯祥麟和燕大、北大等北平各校学生组成请愿团,乘火车到南京向国民政府请愿,要求抗日。眼见大片国土不断沦丧,侯祥麟和一些爱国同学大声疾呼,在校内外宣传抗日,还到山海关慰问抗日将士。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侯祥麟从一位江西来的同学那里了解到许多关于红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情况,后来又从图书馆的外国杂志上看到红军正在北上抗日的消息。这使他对共产党人产生敬佩,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大学期间,他读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和苏联的《政治经济学》以及英文版的《资本论》。
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在卢沟桥向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接着又把战火烧到上海,中国军民奋起抗战。此时侯祥麟不能再继续他的研究工作了,他毅然决定到前线慰问抗日将士。1938年4月,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抗战之初,由于日军在沿海封锁,中国军队所需要的汽油十分短缺,情势非常紧急,侯祥麟急国家之所急,投入到搞油的研究试验工作。当时并无石油可炼,侯祥麟就和一些工程技术人员研究从植物油中炼制柴油,用煤干馏制取人造石油再炼制汽油和柴油等技术工艺。为了弥补燃料的不足,他还设计建造设备,提炼酒精,掺入汽油中使用。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为了建立党的科技干部队伍,周恩来指示派遣一批技术干部到国外深造。经组织批准,侯祥麟通过了自费留学考试,在经过许多周折筹措到经费后,于1945年来到美国匹兹堡,在卡乃基理工学院攻读化学工程学,同时在该校的煤炭研究室做研究工作。1948年冬,侯祥麟获得博士学位。此时国内解放战争已进入高潮,作为一个有血性的中国男儿,一个心系祖国的学子,侯祥麟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祖国,他向组织提出要回国,但组织要他继续留下完成新的任务。
1949年初,侯祥麟来到波士顿,在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燃料研究室任副研究员,进行涡流床煤炭气化的基础研究。波士顿有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批著名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是中国留学生、学者云集的城市,侯祥麟以这里为中心,与留学生中的一些中共党员、进步学者,发起成立了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并担任第一届常务干事。他们利用一些社交活动及编辑出版的《留美科协通讯》,宣传国内解放战争的胜利,介绍中共建国方略、政策和新中国的情况,争取广大旅美学生、学者对国内解放战争及尔后新中国建设事业的支持,并动员更多的学有所成的人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回国参加建设。“留美科协”很快在美国30多个城市建立了分会,会员发展到800多人,其中300多名先后回国,绝大多数成为我国各个学科的开拓者或带头人,数十人先后被选为澳门赌场、中国工程院院士。"留美科协"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先立一功。 |